宝宝为啥“不合群”?在这里,让孩子掌握交友密码
前几天,长春市民孙女士(化名)带着5岁的儿子来到北京儿童医院集团医院·长春市儿童医院发育行为心理科。据她讲,孩子在幼儿园总是一个人溜边,不和其他小朋友交流,明显“不合群”。详细了解情况后,医生给出答案,孩子这些行为是社交障碍的表现。
什么是社交障碍
据医院发育行为心理科主任王艳波介绍,通俗来讲,社交障碍就是在与人交往沟通上存在问题。按成因及表现形式不同,社交障碍可分三种类型:
第一类:看不出沟通意愿或者不会沟通,比较典型的是孤独谱系障碍。
第二类:沟通形式上的障碍,如语言障碍,包括口吃、语言表达理解困难、语音障碍等。
第三类:不敢沟通,主要表现为退缩、紧张、焦虑。
社交障碍这样治
王艳波介绍说,针对不同的病因,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,如针对孤独症原因导致的社交障碍的孩子,需要参加社交体验课;针对语音问题、表达不流畅的孩子,通过作息本位理念进行言语训练;针对胆怯退缩引起的社交困难的孩子,则需要参加团体治疗、沙盘游戏课程。医生会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,用科学专业的方法,评定他们在社交能力、语言表达等方面处于什么水平,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规范训练。
社交体验课虽然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孩子的所有问题,但在医生和训练师的引领下,孩子能够慢慢地融入和感受社交,随着社交思维的逐步建立,最后逐渐学会和他人交往。
家长应注意事项
王艳波提醒,广大家长虽然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,但也可以通过一些注意事项来帮助孩子提高社交思维和社交能力。首先,家长要充分意识到孩子是具备社交潜力的。正常儿童从小就具备社交能力。比如,七八个月大的孩子如果想让人抱时,就会张开两个小胳膊;有的孩子虽然不会说话,但会用动作吸引大人的注意力,这些都是社交行为。其次,家长要积极与孩子互动和交流。经常有家长说,“我在陪孩子呀”“我在这儿看着他,不让他有危险,保护得非常好”……这样只是单纯在一旁看着孩子的家长,虽然将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,但却缺少与孩子的语言、行动、表情、姿势等方面的交流,这样就会造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社交环境。所以,家长要变成孩子的玩伴儿,与其互动,这样对孩子的成长特别有利。
王艳波表示,社交能力是孩子成长进程中的关键能力之一。若孩子社交能力欠佳,便难以融入周围环境,与他人建立联系。因此,家长一旦察觉孩子存在社交能力方面的问题,应当及时带孩子就医。